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对整个遗产保护体系的完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彼此而成立。传统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球的普及推广,博物馆积极投身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庆阳非遗蕴藏丰厚,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2002年逐步开启,至今已经走过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庆阳的民俗民间艺术再现新的活态,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化环境改善,价值观念的转变,观众的审美诉求,迫切建设一个文物与民俗相互结合的博物馆。同时,庆阳民间艺术个人收藏蔚然成风,展览馆渐成气候,县区民俗展馆各具特色,个人收藏和国家收藏汇聚起来也促使了庆阳民俗博物馆展览的形成。
庆阳市博物馆新馆馆于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正式向大众开放,新馆在完善基本展览的基础上,增设了庆阳剪纸、庆阳香包、庆阳皮影三类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出面积达1625平方米,占整个展区面积的32.5%。这是庆阳市博物馆时代革新,也是庆阳民俗保护成效的体现。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事业由临时变为常设,由一年一度的节会展演转变为常年固定展示,成为庆阳市文化建设的亮点。
庆阳市博物馆打破固有的文化界限,将文物、民俗、民艺并重保护、展览,经过数年探索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共同展览的“双遗产双保护”模式,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对地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参与了这一工作,现就此案例,回顾总结,予以分析探讨。
一 庆阳市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的优势与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其它相关条例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规定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的建设团队由庆阳文广局总调度,以庆阳市博物馆、庆阳市文化馆、学术机构、传承人为主,和其它社会力量组成,因此庆阳博物馆民俗展览是多方力量合作的结果。
(一)多方合作,整合资源,积累丰富的优秀展品。
1.运用已有普查成果,形成科学布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基础是调查。2009年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分布的地域,深入乡镇、村组、进行拉网式普查,形成了市、县、乡文化馆文化站为依托的三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网,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层层展开,普查收集、整理了大量记录手稿、录音、录像等原始资料。一些县区建立传承人档案,实现普查资料数字化管理,征集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并将普查成果汇编成册,出版印刷专著丛书,形成了珍贵的资料。
2.坚持独立调研,体现内行水平。
庆阳市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展出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庆阳当地民俗学者拥有较高的素养和知识背景,由他们对陈设主题进行定位和考量。民俗专业毕业的青年团队也积极参与,收集资料,撰写大纲。后由专家评审会商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具有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大纲文稿。
3.悉心遴选展品,保证展览质量。
庆阳博物馆民俗展览藏品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庆阳皮影展共532件藏品,168件为博物馆馆,藏364件民间征集;剪纸展厅368件,文化馆馆藏36件,民间征集 332件;民间收集 香包展厅共1851件,文化馆馆藏927件,农耕节展品32件,民俗产业公司672件,借展180件,代销22件,其它18件。数据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更需要依靠民众力量,因而高质量的藏品还需深入民间,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征集。
(二)坚持非物质保护的基本原则,突出民俗展览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属性,博物馆民俗展览必须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形成民间文化展览在文化精神上的本质追求,使得整个展览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
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保护原则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程序及生存空间实施全方位保护。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发展历史、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制作方式、制作流程、制作工具,在有限的空间尽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例如庆阳皮影展不但展示了皮影藏品,还将皮影制作工具、道情皮影乐器以及剧目剧本都给予保存和展示,这些都是研究陇东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
庆阳皮影展展出的皮影剧本
2. 真实性原则。
一项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来自原初的可以流传的一切之整体,从物质形态上的持续、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到它的历史见证性。博物馆藏品鉴定首要是真实性,民俗展品也更应如此。民俗艺术应是民间艺术家自己创作,能真实反映艺术家水平的作品。有些传承人已经逝去,很难征集到原作,首先考虑他们的直系传承人进行复制。直系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最大限度的原汁原味保留了先辈技艺和风格。庆阳已逝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的部分作品就是由她的孙女惠富君所复制。如果没有直系传承人的话,则要对作品进行原模原样的复制。为了体现庆阳剪纸原始古拙的特点,庆阳剪纸展的动物崇拜类剪纸挑选了1987年出版的《陇东民俗剪纸》一书中的10余幅作品,并组织剪纸艺人拓样剪出。尊重展品的真实,就是保留展品的原始基因,这样的展品价值最高,展览才更具意义。
3. 独特性原则。
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造就了庆阳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庆阳剪纸粗狂大气,环县道情皮影戏酣畅淋漓,庆阳香包针情密意,这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庆阳人生活依依相关,真实反映庆阳传统文化;每一个藏品也要代表性,体现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庆阳香包展览中展出了清代《福禄枕顶》《男性肚兜》《三寸金莲》,民国的《云肩》《褡裢》《片夹》,现代生活里已经失传,这些藏品是庆阳服饰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老虎枕》《针扎》《荷包》《肚兜》都是庆阳民俗艺术的传统题材,典型纹样,拥有独特的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精心提炼,形成鲜明的民俗展览的活生态特色。
传统博物馆展览核心是藏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在人们日常“无形”的生活中,“物”只是其中一层面,并不能孤立存在。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设计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注重展览的辅助设计,弥补了博物馆侧重展品的单一性,使观众充分解读展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1.地域民间文化特色。
庆阳博物馆民俗艺术展打破了以往文物设计庄严肃穆的感觉,设计大胆,形式活泼。庆阳剪纸展厅采用暖色调,以红色为背景,贯穿整个展览路线。剪纸作品不同于书画作品,书画的装裱与剪纸艺术风格冲突,而且将剪纸粘固,也会破坏剪纸作品。庆阳剪纸展厅的剪纸装裱进行尝试,与剪纸的风格、质地较为切合。皮影展厅设计黑色灰色为基调,加强皮影历史感和厚重感。皮影的展出方式也很独特,将皮影固定在大画幅的灯箱表面上,经过灯光映射形象清晰,色彩通透,取得和皮影表演一样的效果。
2.全面、立体展示特色。
展览不仅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体现民俗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庆阳市博物馆民俗展览一方面注重展品的典型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展板设计注重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结合,包括辅助展品精心设计,全面呈现庆阳民俗艺术独特艺术魅力。
以庆阳剪纸展厅为例,展板设计图文并茂。在庆阳剪纸文化背景一章中,用地图标示的方式展现庆阳剪纸在各县区的分布情况;庆阳地貌以摄影与文字结合,非常直观;并通过追溯各历史时期剪纸的发展,揭示庆阳剪纸文化渊源;庆阳剪纸近代发展史以大事记年表表示,简洁清晰;庆阳剪纸工艺(熏样剪纸)是对庆阳西峰剪纸艺术家马秀珍剪纸过程追踪拍摄,最后以图片的方式排列展示,再以文字附加说明;介绍庆阳剪纸代表传承人,并细化传承系谱;展览最后设计了庆阳剪纸大师艺术墙,简单介绍了庆阳剪纸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当然庆阳剪纸近十年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也要给予展示。
3.非遗传人现场展演特色。
庆阳剪纸展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窑洞,炕、炕桌、花箱柜、窗花,还原剪纸的创作空间,在传统节日,剪纸艺术家还会在炕头进行表演,与观众互动。庆阳皮影展厅也创建了皮影戏班表演后台,观众知晓了皮影谜底同时,还可以在安置好的座椅观看。这种半封闭式展出方式,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展部分展品,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未来发展的方向
庆阳市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工作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就未来发展的方向看,我认为当下地方市级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一)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需由 “静态”向“动态”进一步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链接,它的遗产很丰富,是多形态的,是动态化的,是活态性的。博物馆是固定静止的一个文化场所,以藏品为核心,主要是对“物”的研究。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着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必须打破旧有的静止状态转向动态化的方向发展。
1. 戒除一劳永逸思想,适应文化变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对于文化现象。“文化”不是“遗产”,文化不是过去式,文化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存在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正在进行时,我们所传承文明是从历史演化而来,却也推动着未来发展。博物馆 “动态化”的思路是时代所需,实现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革新,这意味着博物馆以无比广阔的视野审视整个人类文化环境,使得自己的展览内容和方式融入到大的文化生态之中去。要注意保留机动的非遗项目的展览时间、空间、资金,做好整体的工作规划,全年的工作计划。
2. 坚持田野调查,参与完成国家非遗保护工作。
具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要长期坚持动态化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传承过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所生存的环境、传承方式、传承人、包括制作工艺以及遗产本身都会改变。博物馆要长期坚持田野普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注重口述史的记录,不断充实普查成果。坚持民俗文物收集,丰富数量,提高质量,形成长期持久的积累。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化需要更加细致,录音、图片、文字、尺寸、年代、质地、质量等基本的信息外,对每件作品予以功能描述和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是传承人,博物馆应形成对传承人个案研究,并在信息检索中体现,持续更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支持学术研究,推动非遗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很多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如: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民俗学、美学、艺术学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应该在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开展。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础构架已比较成熟,当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两者结合已经实现,那么便可以在学术领域逐步深化以“双文化遗产”“双研究”的课题研究。要组建学术团队,设立学术研究项目,形成长远规划,落实“双文化遗产”“双保护”“双研究”,在“三个双“上做出成绩。
1. 从理论上打通文物研究和非遗研究的隔阂。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他正是以一种人类文化整合比较意识为主体的思维,他打破学术门类的界限,将民间习俗生活和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化遗存的地域与地下出土的文物及考古文献相互印证,揭示了隐蔽在民间文化之中的生命意识,揭开了中国本原文化的研究的序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地下出土的文物又是民俗文化历史的见证,实现两者交叉研究,博物馆是最有优势的研究机构。
2. 在技术层面借鉴博物馆文物修复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材质、防护都不同于文物,对收藏管理保护的要求都较高。文物的分类修复、科学实验、保护措施等方法都可以吸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形成切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修复管理体系。要善于修复破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研究濒临灭绝的非遗技艺。
3. 积极主动承担非遗教育任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推广方面,两者也可以结合。庆阳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庆阳市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的活动,范围扩及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艺人们走进学校,义务向学生传授民俗艺术,培养后继人才。庆阳市博物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各个学校的学生参观。如果能够在博物馆组织民俗艺术的学习,让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得到文化熏陶,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传承。
(三)“生态博物馆”与“活态村社文化”并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是“人”,关键在于人的传承,而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很多项目在社会急速的发展中中断,失去可以依存的社会环境和可传承的动力,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文化的遗留,作为“文物”去研究,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的物态遗产只是民俗活动中的有机部分,它们所依存的文化关联极其重要的。要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动就需要跳脱“物”的研究,让民间艺术的的创作回归本原的文化环境和创作空间,自然本真,传承才不会变味。那么博物馆如何面对非遗发展的不同情况呢?
引进文化村社保护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团队提出并展开有关非遗传承保护活态文化村落社区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说:“没有比村社文化传统更具有传统代表性的文化了,村社的生活是一部完整的民族文化志。如何对待多民族多元化多样性的村社文化传统,这是国家非遗传承事业能否可持续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许多文化五中能否保护下来的关键。”对文化村社的整体性保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断流的问题,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形成全市一体的生态博物馆型态。
“文化村社保护”与“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态博物馆意味着将艺术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不再分离,依照原本的样子展示,是一个“活体博物馆”,比如以一个村落或社区为单位,它注重的是文化遗产、社区居民的共同文化记忆和知识。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村社保护”概念一致,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让文化回归民众,最终实现人类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生存,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宗旨和理想。那么我们能否将全市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村落纳入展示的系统之中呢?
结语
庆阳市民俗展览的成立体现了博物馆职能的转变,意味着庆阳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传统意义上历史文物的保护和抢救,也能够对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做出贡献。庆阳博物馆民俗文化的建设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存、研究、交流,做到不仅“保护”也能“传承”,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具有意义。庆阳博物馆 “双文化遗产”“双保护”,文物、民俗、民艺并重的职能改变是地方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特色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一博物馆发展模式有继承,有创新,有明显的成效,值得学习。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抢救保护的任务日益加剧,如何面对新的问题,更进一步从博物馆的角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又是新的课题,这需要政府、博物馆自身和民众继续探索,找到新的发展点、结合点。
此文章发表于 2015 《陇右博文》 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