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驰
(庆阳市博物馆, 甘肃 庆阳 745000)
内容提要:1943年4月,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在驻扎大凤川时,刻制了两通石碑,以纪念两年来全团屯兵生产、筑桥修路的业绩及英雄模范事迹。这两方石碑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三八五旅七七零团进驻大凤川及开展大生产运动历史史实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这两方碑刻内容的浅述,分析了与七七零团大生产运动有关的历史信息,揭示了七七零团在大凤川垦田屯军的光荣事迹。
关 键 词: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大生产纪念碑;价值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加之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放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衣食及日用品得不到及时供应。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并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凤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
三八五旅七七零团于1943年4月在团长张才千的率领下,到大、小凤川实行军垦屯田。经过两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大凤川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七七零团的指战员们为了方便陇东军民的交通运输,于1944年夏季开辟了自小凤川起翻越大瓜岭至合水县干湫子的大车道,与此同时修筑了一座以石墩为基础的木架结构大桥,以利济行人。桥长24米,高3.5米,宽4米。桥基由三个石砌桥墩组成,桥面以木板纵横交织构成整体,其上复以砾石混土填筑,桥身两侧竖有木质栏杆。整座桥梁造型美观,计设新颖。为纪念抗日战争始于“七七事变”,并兼含“七七零”团的编制番号,以表彰七七零团指战员为陇东人民筑路修桥的业绩,故命名此桥为“七七桥”(照一),并立“七七桥碑”(照二)以示纪念。(1)
1944年11月,七七零团离开大、小凤川时,为了纪念大生产的丰硕成果及英雄模范事迹,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大、小凤川交汇处建立了一通纪念碑,即“大生产纪念碑”(照三)。
1948年6月间,国民党胡宗南四十八旅重点进攻陇东边区,七七零团在大凤川一带的修建的营房都被烧毁。大凤川的两方石碑亦被弃于荒野之中,历经风吹雨蚀,人为破坏,均已断裂残损。(2)下面将对这两处碑刻进行简述。
一、两方石碑
1、“七七桥碑”:七七桥碑一直矗立在七七桥边, 1981年搬迁至华池县博物馆保存。碑为粉红色砂岩,高137厘米,宽56厘米,厚16厘米,其碑头为圆首,碑额正中刻有五角星一枚,直径18厘米,碑石正中自右至左横刻“七七桥”三个楷书大字,每字10厘米见方。其下竖刻此桥设计、督导人员职衔姓名、工程投入量及修造时间,每字5厘米见方,亦为楷书(照四)。碑文如下:
七七桥
设计 排长 宋仁东
七七零团
督导 营长 郭应春
工程 二千一百二十五个工
六月十六日兴工
时间 民国三十三年
八月六日告成
2、“大生产纪念碑”:此碑一直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大、小凤川交汇处。1973年碑身下段及碑座被毁,1981年残碑搬迁至华池县博物馆保存,现展览于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照五)。随后,华池县人民政府重刻了此碑立在旧址上(照六),碑身为长方形,高2.14、宽0.63、厚0.12米(照七),下有四方形碑座,高0.5米,纪念碑座四面有题词。碑文如下:
抗战以来,我团即留守后方,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生产建设。八年来,由于党政军民的帮助和我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得以突破顽敌封锁,渡过抗战难关。为更进一步生产建设,积蓄反攻力量,去年四月,即奉令开抵大凤川。
当时,大凤川是一荒凉地带。野山僻壤,林木参天,人烟无几,兽群遍行。经二年之劳动创造,我团已开地三万四千亩,修筑营房四百余间。为了便利军民运输,今年又费工四百五十日修竣凤川抵合水之大道五十余里及小凤川口木桥一座,并操有作坊手工业、山货、割漆等副业生产数十种。现在粮食满仓,菜蔬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
对于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我全体同志莫不争先恐后,克已奉公。如开荒中,有的半夜烧火挖地,有的抱病上山;如练兵中,人人昼夜苦练,反得操作,精神更为热烈。生产之劳动英雄,学习模范与工作模范者全团以数百计。连长邓中华、刘全清,指导员王立友,排长张永海、朱炎林、班长王德金、吴开祥,战士窦喜才、李长荣更是群英中的出色人物。
此二年中,我团牺牲有三人,九连杨全成建筑中伤亡,张友成在保卫边疆战斗中流血牺牲,五连李三明操劳成疾,病殁于医院。我全体同志誓死完成三人遗志,直抵胜利之前程,完成革命事业。谨此碑文,以资纪念。
团 长 张才千
国民革命军第八 政 委 宋景华
七七零团 副团长 卜万科 暨全体指战员敬志
路军第三八五旅 参谋长 李迎希
主 任 曹传赞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立
碑背面竖行阴刻全团九十七名劳动英雄、工作模范和学习模范姓名(照八):
劳动英雄 工作模范 学习模范
邓中华 刘全清 王立友 吴开祥 王德金 贺清云 郭生福 詹万明
张忠成 赵福明 张德寿 杨永福 黄章顺 张斋书 杨拴□ 候永邦
王永山 蒋朝明 张永海 李福林 阎飞虎 张益田 李连让 肖云桂
李尚成 向建亭 高毛池 王根元 何绍福 冉朝珍 李友成 郭炳章
梅天贵 刘福桃 李振月 魏世怀 李彦奎 韩福银 张满福 何德寿
朱炎林 李长荣 党万才 史炳云 靳生明 薛彦杰 王清云 窦喜才
马芝山 梁尚旺 丰从华 李长顺 王才义 赵华银 陈云明 袁存恒
贺显明 郭知邦 陈记兴 刘洪寿 王茂金 杨世才 何廷交 张德功
樊先贵 刘年德 陈炳钧 陈世雄 李发才 李黄连 詹方明 蒋朝明
王根元 □复殿 窦喜才 郭右邦 陈世雄 贺 亮 李福仓 张忠诚
张永清 何朝福 张满福 马芝山 陈记兴 李发才 李其云 张训林
赵福明 李福林 李茂宣 冉朝珍 何德寿 梁尚胜 刘洪涛 李黄莲
潘明生
大生产纪念碑座四面有当时有关首长的题词:
王维舟(时任三八五旅旅长)的题词:
七七零团出征前方杀敌留别纪念
七七零团的质量,不仅是坚强果敢,英雄善战,吃苦耐劳的质量,而且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新经济基础的能手。
王维舟题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陈伯钧(时任三八五旅副旅长)的题词:
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抗战建国的英雄们,万岁!万岁!万万岁!!
光荣!光荣!无尚光荣!
陈伯钧题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刘随春(时任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的题词:
在后方是生产建设的英雄,上前线是英勇善战的健儿。
刘随春题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段德彰(时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地委书记)的题词:
七七零团建设大凤川临别纪念
捍卫边疆,斩荆伐棘,把荒山变成乐园;
红旗向东,杀敌报国,使失地获得解放。
段德彰题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马锡五(时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的题词:
七七零团建设大凤川纪念
数代荒山变良田,屯军积粮依此川。
为国爱民皆模范,白河将士古今传。
马锡五题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一位未署名的题词:
七七零团开辞大凤川纪念
你们无敌英雄的能手,将处女地的大凤变成了无数的良田,寂寞无人的荒川建成幽美的乐园,这里将永远留下你们的荣誉!
二、两方碑刻的价值
1、证实了三八五旅七七零团留守后方的史实。
大生产纪念碑文中提到“抗战以来,我团即留守后方”。抗战以来,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首先同意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将陕甘宁边区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将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这样,在主力红军改编北上抗日后,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就成了问题,于是,毛泽东指出: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要留下一支部队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使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故此,八路军在延安设立后方留守处(后改称留守兵团),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3)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第一二零师第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旅部和七七零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共9000余人,留守陕甘宁边区。为统一指挥各留守部队,9月,在延安设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任主任,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由此看出,三八五旅七七零团作为留守部队的一部分,就是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留守后方的,符合历史史实。
2、提到了一面保卫边区,一面生产建设的屯田政策。
留守部队驻防边区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1939年初夏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公然撕毁协定,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5道封锁线,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断绝供给,物资禁运等卑劣手段,企图把我边区党政军民困死、饿死。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及时提出“战胜封锁,克服困难”的战略措施,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分别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军队屯田,休养民力”的伟大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不分男女老少,都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尤其是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领导下,率先屯垦南泥湾,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江南”,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萧劲光司令员号召各留守部队以三五九旅为榜样,结合各自的任务和实际条件开展生产运动,做到一边战斗守备,一边学习训练,一边生产自给。三八五旅留守陇东期间,集训练、战斗、生产于一体,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紧张的部队训练和反摩擦斗争的间隙,留守部队不等不靠,发扬红军传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4)指战员们在荒山野岭搭起了临时住棚,修补破旧窑洞,搜集废铁和敌炮弹片打造锄头镰刀;没有饭吃,就吃野莱、草根。困难激发了同志们的劳动热情,大凤川里到处都是开荒的人群,到处都回荡着指战员们劳动的号子和歌声,他们固守城防,垦荒屯田,解决了部队吃粮和日常供应的问题。
3、确定了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开抵大凤川的具体时间。
大生产纪念碑中提到“为更进一步生产建设,积蓄反动力量,去年四月,奉命开抵大凤川。”大生产纪念碑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也就是1944年立的,碑中提到“去年四月,奉命开抵大凤川。”也就说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开抵大凤川的具体时间是1943年4月。《三八五旅在庆阳》一书中提到:1942年10月前后,三八五旅在庆阳召开了营以上干部动员大会,根据上级指示,三八五旅将抽出一个建制团去执行生产任务,旅部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七七零团,该团的防务由警备七团接替,在办完防务交接以后,由白马铺经板桥,进至合水县城进行少许整顿,一面作好物质准备,一面进行生产动员。1943年1月上旬,七七零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卜万科带领各营主要干部先到大凤川勘察地形。1943年4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七七零团由合水县出发,经老合水、蒿咀铺、王家咀子、杨家岔、木瓜岭、槐树庄、小凤川等地,到了大凤川。大凤川三面环山,它西通悦乐,北靠二将川,再往北,还可通豹子川。由南梁翻山而过,即可到延安、保安,是陇东到延安的交通要道。此处还有一个更为便利的天然条件,就是发源于瓜子崾岘和麻子崾岘的小溪沟和小凤川的小溪沟在大凤川合二为一,解决了水资源问题。他们利用水源充足的条件,种出了陇东稀有的稻子。(5)七七零团的指战员不仅开荒种粮,同时还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第二年全团呈现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革命家务日趋巩固”的繁荣景象。
4、叙述了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在大凤川劳动创造的成果。
由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加之边区又遭受了严重的旱、病、水、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的财政经济进入极为困难时期。三八五旅与陇东党政机关、学校,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在陇东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农业方面,在王维舟、耿飚同志的领导下,部队开进大凤川、小凤川烧荒造地。在生产中,他们还做到了因地制宜,如庆阳、合水一带水源比较丰富,他们就开荒种水稻,生产出陕北稀有的大米,除了改善部队生活外,还送到延安给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其它部队改善生活;工业方面,按照部队和地方的实际需要,在陇东相继建立了包括军工、被服、制革、造纸、化工、纺织、印刷、卷烟、酿酒、油坊、染坊、农具制造、副食加工等23个工厂、作坊,生产了大量的生产必需品,形成了公、私营和合作社三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成为改革开放今天各地积极探索发展的经济模式;贸易方面,三八五旅驻军在陇东各地开办了诸如“八一商店”、“七七客栈”、“一分钱客栈”,恢复和建立了西华池、庆阳、山岔等多处集市,办有商店、过载店、盐店,并派出驻军护送陇东贸易分公司骡马运输队,在庆阳到定边盐道上建立了许多骡马店,在西华池、赤城、驿马关、孟坝等地开辟了对外贸易口岸,通过这些具体可行的措施,推动了陇东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商贸流通,从而战胜了严重的困难局面,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6)
5、记载了三八五旅及七七零团当时领导的姓名。
三八五旅作为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留守兵团、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力部队之一,按照“建设正规化部队、提高战斗力、加强战斗准备、积蓄与培养干部”的建军方针,认真履行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的留守使命,在陇东大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三八五旅领导。三八五旅进驻陇东后,为了便于军事行动,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7年11月2日关于留守部队改编的指示,除三八五旅旅部和七七零团外,其余部队统一改编成警备第一至八团和独立营、骑兵营。在这次改编过程中,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零团番号未变,王宏坤为旅长,王维舟为政治委员,耿飚为参谋长,方强为政治部主任,谢扶民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冬,王宏坤到抗大学习,随后奉命去抗日前线担任冀中军分区副司令员,王维舟继任旅长,耿飙任副旅长兼参谋长,(7)1942年秋,耿飙调延安抗大学习,副旅长由原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接任,1940年冬甘渭汉调任三八五旅任政委,1943年甘渭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刘随春任政治部主任。
大生产纪念碑碑座有三八五旅领导的题词,分别为旅长王维舟,副旅长陈伯钧,政委刘随春,这与历史史实相符合。
(2)七七零团领导。1937年8月,原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十二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参谋长袁渊,政训处主任肖元礼,副主任余非。一营营长卜万科,教导员陈生续;二营营长张学文、教导员王厚安;三营营长张德发、教导员江洪海。10月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肖元礼担任七七零团政委。1939年10月,肖元礼调延安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任班主任,政委由陈发洪接任,1942年陈发洪调离由曹广化接任,1942年10月宋景华接任政委。1939年余非到延安学习,曹现华担任政治处主任,1941年1月张德发担任政治处主任,1943年1月曹传赞担任政治处主任。(8)1938年2月,副团长胡奇才调延安抗大学习后,1941年春,卜万科任七七零团副团长。(9)到1944年11月奉令南下时,七七零团领导为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副团长卜万科,参谋长李迎希,政治处主任曹传赞。第一营营长江贤玉、教导员罗洪元;第二营营长王厚安、教导员牟应春;第三营营长郭应春、教导员徐春高。(10)
大生产纪念碑结尾落款处写到“七七零团团长张才千,政委宋景华,副团长卜万科,参谋长李迎希,主任曹传赞”这也与历史史实相符合。而督导、设计、修建七七桥的营长郭应春、排长宋仁东应该是七七零团第三营的营长、排长和全营指战员们。
6、镌刻了劳动英雄、工作模范和学习模范姓名。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生活问题,而且还锻炼改造了部队,涌现出一大批不怕艰难困苦,能劳动、会工作、勤学习的劳动英雄、工作模范和学习模范,同时,通过大生产运动也培养了一批经济建设的骨干和人才。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组织起来》的讲话,对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各方面的劳动英雄表示赞赏,并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他说:“整个边区,产生了许多农业劳动英雄、工业劳动英雄、机关学校劳动英雄,军队中也出现了许多劳动英雄,边区的生产,可以说是走上了轨道。”“各位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你们是人民的领袖,你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我希望你们也不要自满。我希望你们……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大生产纪念碑碑阴刻记的九十七名劳动英雄、工作模范和学习模范,他们起到了带头作用,影响和推动其他战士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他们起到了骨干作用,他们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并在事实上证明是战士中的优秀分子,因而能够成为团结战士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就会使生产和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他们起到了桥梁作用,他们是领导和战士相结合的桥梁,他们来自战士,来自不同的连、排,党和政府可以经过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在战士们中间宣传和落实,他们同本部队的战士们打成一片,帮助战士解决困难,组织战士们积极完成生产建设任务。
7、记录了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出征前方杀敌的时间。
1944年冬,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河南的形势十分紧张。1944年4月以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大举进攻河南。国民党在河南的40万大军不战而逃,使郑州、洛阳、许昌、南阳等30余座城镇沦入敌手。河南地处中原,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否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关系到能否把华中、华北和陕北联系起来的战略全局。为了驱逐日军,开辟中原抗日根据地,党中央毛主席发出“挺进中原,开辟豫西,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1月,七七零团奉命出征抗日前线。临行前,七七零团的指战员们含着激动的热泪,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告别了战斗、生活了八年的陕甘宁边区这块红土地。七七零团离开大、小凤川时,为了纪念大生产的丰硕成果及英雄模范事迹,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大、小凤川交汇处建立了一通纪念碑,即“大生产纪念碑”。大生产纪念碑座有时任三八五旅旅长的王维舟题词“七七零团出征前方杀敌留别纪念”,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也就是1944年11月7日。这也与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出征前方杀敌的时间相符合。
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在大凤川进行大生产运动,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的企图,让陕甘宁边区军民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边区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军民收入,改善了军民生活,巩固了陇东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八五旅七七零团全体指战员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创造财富的智慧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崇敬。
注释:
(1)甘肃省庆阳地区博物馆编:《陇东革命遗址》,内部出版,1983年印刷。
(2)阎晓辉主编:《红色印记——庆阳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3)黄土情韵的博客:《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留守陇东的成因及历史贡献探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2eb6f0101lr3j.html
(4)张才千:《留守陇东》,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5)雷兴伟主编:《三八五旅在庆阳》,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
(6)巩世锋:《陇东革命根据地》,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
(7)耿飚:《耿飚回忆录》,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出版。
(8)、(10)灵犀一指的博客:《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在陕北的岁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cfb6530102vwr3.html
此文章发表于 2015年《陇右文博》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