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舞下,庆阳人把以前自做自用的“小香包”变成了“大产业”。2008年,文化部命名庆阳为国家文化产业师范基地。2011年,文化部又命名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庆阳香包绣制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师范基地。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共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支柱产业3家,50万以上的46家,各类生产销售公司591个,生产大户10000余户,从业人员20多万人,通过“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外出展销、订单生产、批发、零售等销售模式,产品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处于学习、摸索的阶段。在保护工作中,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方式。目前,与庆阳香包绣制项目有关的传统技艺,传统节日123的文化已得到一定程序的抢救,整理及研究。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的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及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保护传承意识逐渐提高。部分庆阳香包绣制品及其资源已转化为生存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庆阳香包绣制项目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