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展览陈列 历史名人

岐伯

北地安化(今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上古时期有成就的博物学家,中医药学理论奠基者。是黄帝臣,又为黄帝师。生而神灵,长而博识,通晓天地阴阳四时气运之理,上穷天纪,下级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垂法以福万民,黄帝命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杨德而建武,尤精医术,典主医药,与黄帝系统讨论医学病理,对中医药学有开创和奠基之功。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伯备受庆阳人民尊崇,修祠建庙,虔诚祭祀。2003年庆城县在周祖森林公园东山重建岐伯景区,主要建筑有岐伯广场、岐伯大型石雕像、岐伯庙、《黄帝内经》书法碑林等,成为弘扬古代医药文化的一大旅游景点,岐伯医药文化研究亦不断深入。

14768386062979154.jpg

岐伯

14768387742433133.jpg

皇帝素问灵枢合纂

14768391565764051.jpg

庆城县岐伯大殿


公刘

鞠陶之子,先周部族首领。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发展农业生产。公刘探察水源、勘查地形、划分地界,发展农、牧、桑。麻诸业。自漆沮渡渭,取用木材;取砺取锻,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族人财富,使行者有资产,局者有蓄积;彻田为粮,开垦荒田,扩大种植面积;建立武装力量,修建城邑和宗庙,率族人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公刘是先周划时代的重要人物,他率领族人向东南开拓,豳地成为周人新基地,史称“周道勃兴自公刘始”。《诗经 公刘》记述其事甚详。明清《庆阳府志》均把公刘作为贤,尊称为“庆人远祖,幸获亲炙教养,成俗至今”。宁县城庙嘴坪为公刘邑。西峰温泉乡高家坳有公刘庙,俗称老公庙。有清代韩观琦《重修公刘庙碑记》传世。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陕甘毗邻民众在此举行盛大祭祀庙会。2002年,公刘庙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其子庆节,在豳地建立邦国,为先周建国之始祖。

1.jpg

公刘


2.jpg

庆城县周旧邦木牌坊

3.jpg

西峰温泉公刘墓

傅介子

西汉北地义渠(今宁县)人。少有大志,弃文从军。昭帝元凤年间(前80年—前75)楼兰(都城在今新疆若羌)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贵蔟联合匈奴多次劫杀过往使者,使汉通西域道路受阻,傅介子以骏马监自请出师大宛国,路过龟兹、楼兰,谴责二国国王杀掠汉朝馆员及安息大宛国使者,抢劫节印贡物,阻断汉与西域交通等无理行径,使其臣服。傅介子不辱使命,返长安后,诏拜中郎,迁平乐监。后因楼兰反复无常,不断滋事,元凤四年(前77)傅介子奉命复出西域,以赏赐为名,诱杀楼兰王,威慑西域,疏通汉与西域交通,被封为义阳侯。

4.jpg

傅介子

5.jpg

傅介子祠堂

6.png

庆城傅介子墓

王符

       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生活在东汉和帝至灵帝时期,性情耿介,博学多才,抱道自重,终生不仕,隐居著书36篇,取名《潜夫论》,为历代所推崇。《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备要》《四部丛刊》《诸子集成》均以重要子书选人,《后汉书 王符论》附录5篇。该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许多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二是政论。在哲学方面,发展并完善元气一元论,达到自先秦到东汉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的最高水平,集元气一元论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政论方面,总结东汉以来社会发展的兴衰规律,提出了兴奋治乱的周规律,对东汉末期的弊政洞若关火,大胆揭露,无畏鞭挞,提出法治、德化并重,清明政治。廓请吏治、务本去末、移风易俗等一系列重大治国方略,历千年而不朽。唐韩愈作《后汉三贤赞》。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论家,在其家乡镇原县城北山修建森林公园,建有潜夫祠、思潜亭、王符读书台,为室内旅游胜景。

6.jpg

王符

7.jpg

潜伏山王符读书台

8.jpg

《潜夫论》

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号鹑觚子,北地泥阳(今宁县)人。幼孤贫,资质聪颖,发愤苦读,博学多才,精乐律,善撰述。魏末举秀才,任著作郎,参与编写《魏书》,后任安东,卫军参军事,转温令,升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任皆称职。数上书陈事,对时政“多所匡正”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执掌谏议。晋武帝时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后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玄天性严峻,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勇于奏劾,使贵游慑服,台阁生风。位虽显贵而不废著述,政治上主张务实。抨击玄学清谈;注重考核,建议“计人置官”“分人授事”,使人人尽职。哲学上,认为“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日月著信而错明有常”,天地万物运转变化有规律可循,“时至自生,非德之力”。晚年以不敬罪免冠,不久卒于家,时年62岁。谥曰“刚”,追封清泉侯。著有《傅子》内、中、外三篇,共数十万言。

9.jpg

傅玄

10.jpg

明 张溥辑傅玄作品《傅鹑觚集》书影

狄仁杰

   字怀英,唐并州(今太原)人,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唐代著名政治家,武则天时名相。少年时,心无旁骛,专心苦读,唐高宗时举明经,后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判处积案一万七千年余件,没有差错,授侍御史,迁度支郎中。中宗弘道元年任宁州(今宁县)刺史,严惩贪官污吏,制定“抚和戎汉”方略,防灾防火,使各族百姓“相安无争”。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有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诸地,所到之处“多所按劾”,唯宁州父老无不颂扬狄刺史德政。郭翰感叹: “入其境其政可知,愿荐使君美于朝。”垂拱四年春,狄仁杰入朝任冬官(工部)侍郎,当年秋任豫州刺史。时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平顶叛乱后,被胁迫受株连者达万人,监禁六七百人,五千多家被抄。狄仁杰秉公上疏,使受株连者得到朝廷特赦。被监禁者发配到丰州(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充军,流徙路过宁州,“遂相携哭于州民所立狄公德政碑下”,“设斋三日”方去,后世称“狄公德政碑”为“梁公坠泪碑”,建“狄梁公庙”。范仲淹曾撰写狄梁公碑文,褒扬狄仁杰德政。狄梁公碑今存于宁县博物馆。

11.jpg

狄仁杰

12.jpg

宁县狄梁公碑


范仲淹

   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徙居苏州吴县。仲淹两岁而孤,少有志操,苦学不倦,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康定元年(1040)知永兴军防御西夏,五月改陕西都转运使,七月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八月兼知延州,庆历元年(1041)四月改知耀州,五月调知庆州,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范仲淹在庆州革新军制,改变宋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积弊,提高军队战斗力,采取积极防御战略,修筑大顺城、槐安城、五交城、白豹城、定边城、平戎城、乌仑城等城寨28座,烽火台44座,形成东西呼应、南北相连、互为犄角的边界防守网络。为谋边防长治久安,范仲淹先后上书《攻守议》《再议攻守议》,提出并实施一整套边防政治、军事、经济方略,以守为攻,以逸待劳。在庆州屯田,发展生产,经过艰苦努力,西北边防得以巩固,政绩卓著,被提升为主帅,统率延庆四路军马。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后在河东府、郴州、邓州、杭州、青州任职。皇裕四年(1052)卒,享年64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古时庆州建有“范韩祠堂”,今废。2008年华池县在县城东山新建“范公祠”。他的《岳阳楼记》《渔家傲 秋思》《劝农》等为传世之作。子纯仁、纯粹,先后三次任庆州知州,留下“两代三人四知庆州”的佳话。

0000.png

范仲淹

13.jpg

范仲淹书狄梁公碑文

李梦阳

  初名莘,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明安化(今庆城)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父李正,字惟中,任阜平训导、邱王府教授。梦阳幼随父读书,迁居开封。弘治六年(1493)中陕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拜户部主事。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人犟直,屡遭诬陷,先后五次下狱。弘治十八年应诏起草《上孝宗皇帝书稿》,提出时政两大弊病、三大危害和六条原因,共五千余言,恳请整饬纲纪,惩治宦奸,选拔廉直,奖励忠鲠,扭转法不治罪、官不奉职、兵不忠勇、民不秉耒局面。武宗继位,进户部郎中,弹劾刘瑾等“八虎”,刘瑾伏诛后任江西提学副使,振兴文学,转变文风,因怒鞭淮王校卫,再次入狱。好友何景明鼎力相救,万名生员为之讼冤,得以免死,贬为庶民。归家闲居,治园池,招宾客,常与侠少射猎为乐,自号空同子。梦阳才思雄鸷,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风靡文坛的“台阁体”,在明代文坛发动复古运动,成为“前七子”领袖。一生著述颇丰,有诗歌两千一百余首。其诗气势磅礴,雄浑健拔;散文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著有《空同集》66卷行世。

14.jpg

李梦阳

15.jpg

李梦阳行书五言诗

16.jpg

李梦阳印

17.jpg

庆城李梦阳故里碑亭

Copyright © 庆阳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弘化西路4号
电话:0934—8896026
备案号:陇ICP备160029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