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民,在西沟畔修砖瓦窑时,发现一处小窖藏,共出土青铜器8件,有铜勺2件、铜魁2件、铜量1件、铜甑1件、铜鋗1件、铜鉴1件。这批青铜器出土时,由于窖穴在一沟边,地势干燥,保存得十分完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东汉器物,均为稀世珍宝,分别定为一、二级文物,列入国宝。现介绍如下:
一件全长35厘米,另一件全长34.2厘米。勺头呈圆形,深腹,长柄,柄呈弧形深凹槽 。柄端底部作一小环(照1)。勺器体厚重,制作精良。
铜勺 2件
照一
龙首柄铜魁 2件
一件高11.1厘米,口径22厘米,柄长12厘米。广口,深腹,束颈,浅圈足。腹一侧为龙首形手柄,龙首满饰花纹,龙目圆睁,眼珠突出,张口,龙首连器体。腹有一道宽带纹,宽带上饰有一周弦纹,龙首神态生动,造型精美,形象逼真(照2)。
照二
另一件高11厘米,口径25厘米,柄长13.5厘米。直口,深腹,平底。近沿处有一龙首柄,龙首置于柄端,龙两眼凸出,口微张。龙体曲伸连器体,器体厚重,造型别致,给人以雄浑稳重之感(照3)。
照三
“市平”铜量 高11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6厘米。圆口,直壁下收,平底,内底有“市平”二字,字体为汉隶。口沿外有一周宽带纹,一侧有一圆环形耳。经实测,此铜量容积为2495毫升,重为1258克。此器铸造规整,应为汉代标准量器(照4)。
照四
双铺首铜甑 高22.7厘米,口径36.2厘米,底径17.5厘米。宽沿外折,微上撇,弧腹下收,圈足,近沿处饰有一周宽带纹,宽带正中饰一周凸起的弦纹,两侧饰有一对铺首衔环,甑底部为分布均匀的小孔。器物铸造精良,器体容量大,实为饪食器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照5)。
照五
双铺首铜鋗 高14.9厘米,口径29.5厘米,底17.5厘米。侈口,圆唇,直颈微束,腹略鼓,圈足微撇,肩下饰对称铺首衔环(缺环)(照6)。
照六
双铺首铜鉴 高16.7厘米, 口径35.5厘米,底34厘米。敛口,平沿外折,颈微束,腹部略鼓出,浅圈足,腹部有对称铺兽衔环,并有一道凸出的弦纹(照7)。
照七
汉代是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的转变时期,随着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这批青铜器从造型、纹饰及制作工艺方面看,并非祭品或随葬品,为东汉时期达官贵人生活用具。器物制造精良,可称是汉代青铜器中的珍品,体现了汉代工匠精湛的铸铜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习俗以及铸铜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文章发表于2013年《陇右文博》 第一期